蒙頂山茶之——甘露
所屬分類: 茶文化
2018-03-06 20:19

蒙頂甘露源自歷史上的蒙頂茶歷史上的"凡茶",是國內最早出現的卷曲(揉捻)型綠茶,是在宋代蒙山名茶"玉葉長春"(公元1112年)和"萬春銀葉"(公元1120年)演變而來。
品質特點
蒙頂甘露茶形狀纖細,湯色黃碧,清澈明亮;使人齒頰留香。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贊頌蒙頂茶的文章:白居易在《琴茶》一詩眾寫道:"琴里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唐代黎陽《蒙山白云巖茶》詩中稱頌"若教陸羽持公論,應詩人間地一茶。"宋代文人《謝人寄蒙頂新茶詩》:"蜀土茶稱圣,蒙山味獨珍。"文彥博在《謝人惠寄蒙頂茶》詩中云"舊譜最稱蒙頂味,露芽云腋勝醒醐。"明代錢椿年《茶譜》中記述:"茶之產于天下多矣!劍南油能頂石花,湖州油顧渚紫筍,峽州油時澗明月……其名皆著。品地之,則石花最上,紫筍次之……"清朝趙恒葉留油"色淡香長自仙"的佳句。從這些文辭優美的詞句中,我們不難體會道歷代文人對蒙頂茶的酷愛程度之深。
甘露在梵語是"念祖"之意;二說是茶湯似甘露。甘露茶采摘細嫩,制工精湛,外形美觀,內質優異。其品質特點:緊卷多毫,淺綠油潤,葉嫩芽壯,芽葉純整,湯黃微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鮮。
特點:緊湊多銀毫、嫩綠色潤,香氣馥郁芬芳鮮嫩,外形美觀,淺綠油潤,香氣高爽,味醇甘鮮,茶形狀纖細,葉整芽泉,葉嫩芽壯;色澤嫩綠油潤;
湯色:茶湯似甘露,碧清微黃,滋味鮮爽,濃郁回甜。 嫩綠色潤,內質香高而爽,味醇而甘,湯色黃中透綠,透明清亮,葉底勻整,嫩綠鮮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鮮,沏二遍時,越發鮮醇,使人尺頰留香。
蒙頂山茶藝
蒙山派茶道分蒙頂茶藝"天風十二品"和蒙頂茶技"龍行十八式"兩大類,分屬剛健派與典雅派。兩派一剛一柔,一文一武,一動一靜,乃蒙山派茶道、茶技的"技"、"藝"雙絕,堪稱蒙山派"雙壁",被譽為中國茶文化藝術的兩座里程碑。
制茶工藝
史料最早記載是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四川總志》、《雅安府志》記有"上清峰產甘露"。明代《茶箋》在記述當時名茶工藝時有"炒時須一人從旁扇之,以祛熱氣(即相當于現代的殺青時的抖、揚作用),否則黃色、香味俱減,炒起出鐺,置大瓷盤中仍須急扇,令熱氣稍退以手重揉之,再入鐺文火炒于入焙"。
蒙頂甘露的制法工藝沿用明朝的"三炒三揉"制法。鮮葉采回后,經過攤放,然后殺青。殺青鍋溫為 140~160℃,投葉量 0.4公斤左右,炒到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勻稱,茶香顯露,含水量減至 60%左右時出鍋。為使茶葉初步卷緊成條,給 "做形"工序創造條件,殺青后需經過三次揉捻和三次炒青。"做形"工序是決定外形品質特征的重要環節,其操作法是將三揉葉投入鍋中,用雙手將鍋中茶葉抓起,五指分開,兩手心相對,將茶握住團揉 4~5轉,撒入鍋中,如此反復數次,待茶葉含水量減至 15~20%時,略升鍋溫,雙手加速團揉,直到滿顯白毫,再經過初烘、勻小堆和復烘達到足干 ,勻拼大堆后,入庫收藏。蒙頂山茶,由于在加工過程中加入了揉捻工藝,和普通的綠茶相比,滋味更加鮮嫩醇爽。
采制
該茶采摘細嫩,每年春分時節采摘,標準為單芽或一芽一葉初展。芽外形緊湊多毫,嫩綠色潤,香氣馥郁芬芳鮮嫩,湯色碧清微黃,滋味鮮爽,濃郁回甜。
蒙山茶自唐入貢久負盛名,仙茶、貢茶,古往今來均為我國名茶珍品,蒙山茶品種繁多,各具特色,主要有甘露、黃芽、石花、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五種傳統名茶,及特級綠茶,各級烘青、炒青,各種茉莉花茶,沱茶,南路邊茶等。1980年還創制了名茶"蒙山春露",1985年又恢復了傳統芽黃、白兔、元枝、雨前春等產品。
蒙頂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