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雅軒受邀參加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

9月23日,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將在位于成都市新津區的天府農業博覽園啟幕。
在豐收節主會場的一系列活動中,天府糧倉豐收畫卷徐徐展開,蜀鄉增收致富美景生動呈現。四川農業農村發展成就斐然,天府糧倉不僅實現川人端牢自己的飯碗,更為國人端牢中國飯碗貢獻了巨大力量。
物資豐饒的四川,在這個秋天,也要打好秋糧保衛戰。除了各式各樣的農產品之外,此次展覽還有美食、美酒、茶藝表演、川茗好茶等。賦雅軒也受邀參加了此次展會。
此次賦雅軒攜帶我們的特色茶品“皇茶大道”參加了展會,在新津大自然的懷抱中,在秋高氣爽的田野中,悶一壺黃芽。
剎那間明媚黃色便鋪滿壺中,慢煮慢泡,一整壺可以慢吞吞地喝上大半天。悶黃悶透的蒙頂黃茶,一經入口,頃刻釋放獨有的鮮爽甜醇,一口蒙頂黃茶,既有綠茶的鮮,亦有悶黃工藝催生出的醇甜,久飲也不必擔心引發胃部不適。
甚至,如果恰逢心緒不佳、消化不良或者食欲不振,尤其整個人倍覺沉悶濕重、懶動困頓的時候,一杯杯蒙頂黃茶落肚,還能帶來意想不到的舒順。
身為蒙頂山茶的復興者,賦雅軒在創立后不久就想讓更多人嘗到一杯高品質的蒙頂黃芽,大掌柜陳攀心懷著這樣的心愿,開啟了黃茶工藝的探索之路。
想法很美好,但是賦雅軒的黃芽之路遠沒有想象得那么簡單。翻閱了大量書籍資料后,他才發現古法黃芽的制作方法在各類茶書古籍和名山縣志上均無記載,或已失傳,沒辦法,陳攀只能挨個拜訪蒙頂山老一輩的制茶人和老茶客們,虛心請教。但是如今黃茶的市場小眾,已經很少有人能熟練掌握黃茶的制作工藝,即使有,部分茶人也不愿意相傳,因此陳攀吃了很多閉門羹。
但是,花出的時間總能有一些效果,陳攀從口口相授的只言片語中,總結提煉黃芽的制作方法,再反復試驗,在不斷的失敗中總結經驗,失敗--請教--實驗,反反復復,歷經16年反復的試驗,終于做出了這款最接近傳統貢茶工藝的黃芽!歷經5次殺青,5次包裹發酵,5次烘焙,3次提香,最后一次手工輝鍋,千錘百煉之后,方才呈現出一杯高品質的蒙頂高山黃茶—皇茶大道!并在第四屆中國黃茶斗茶大賽中斬獲金獎。皇茶大道,取自雅安蒙頂山的皇茶進貢之路?;什?,即上貢給天子的茶;大道,一為大路,進貢之路,二為“大道至簡”“道法自然”中的“道”所指
的方式方法。
賦雅軒制作黃茶之路艱辛困苦,復興蒙頂山茶之路同樣艱難險阻,所以,大掌柜以“皇茶大道”命名賦雅軒的高品質的高山蒙頂黃茶。
一言以蔽之,皇茶大道=高品質蒙頂高山黃茶。
蒙頂黃茶,昔日帝王家的飲品。作為茶中珍品,它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這可是一個“位列仙班”的角色兒!唐人黎陽王在《蒙山白云巖茶詩》中感嘆蒙山出產的茶——“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起源于西漢,勃興于唐宋,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尤其是唐朝,因唐玄宗李隆基在天寶年間將蒙頂山茶列為貢茶,蒙頂山中寺廟開始不斷增多,甚至出現了“貢茶院”,蒙頂山就成了唐玄宗的私家茶園。
蒙頂黃芽便從此皇袍加身,開始了自己的貢茶之路,并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以其強大的實力,征服了后代的歷朝皇帝。所以在古代,民間的普通百姓一般是喝不到的。
而皇茶大道,是一杯高品質的蒙頂黃茶,原料來自蒙頂山高海拔的老茶樹,鮮葉講究“五不采”,下雨不采、病蟲不采、有霧不采、下沙不采、有露水也不采。從茶葉開始長嫩芽到清明前,20多天也不見得天天能采。而且黃芽要用的獨芽,對長度形狀都有要求,采早長度不夠,采晚已經成了葉子,芽就空心了。原料少,5萬顆獨芽方能成一斤黃芽,這是皇茶大道稀少的原因之一 。
別的茶都怕悶,而獨獨此茶的制作偏要“悶”,一口皇茶大道,要經過五次悶黃,千錘百煉!手工茶,每次包裹和炒制的時間、水分、溫度要求都不同,決定了蒙頂黃芽核心品質的形成,沒有精密的化學儀器,全憑眼手把控。